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动态

光明日报:“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新中国治淮70周年侧记

发布时间:2020-12-08来源:暂无数据阅读次数:704

光明日报:“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

——新中国治淮70周年侧记



“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


——新中国治淮70周年侧记

月季、铜钱草、多肉植物……傍晚,46岁的王勇在自家庭院为花儿剪枝、喷水。两年前,这位家住安徽凤阳县黄湾乡淮河滩区的农民通过整体移民迁建,彻底告别了“与水纠缠”的日子。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王勇曾经相依相伴的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自1950年10月中央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至今,时间已过去整整70年。

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总书记的指示,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淮河保护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日前,纪念新中国治淮七十周年座谈会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与会代表回顾梳理了70年淮河治理的成果经验,为谱写新时代淮河治理新篇章建言献策。

70年治淮 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体系

座谈会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表示,经过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横贯中原,和合南北,融通古今”——淮河流域坐拥全国11%的耕地面积,承载着全国13.6%的人口,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中,两个就位于淮河流域。淮河安危,关系沿淮地区经济与民生改善,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流域内水旱灾害频发,沿淮人民饱受灾害之苦。

千里淮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最终入江入海,流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七大江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淮河“两头翘、中间洼”,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翻开了淮河治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据统计,1950年至今,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达12次。

“既要增强水利意识,更要增强利水意识,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肖幼说,经过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初步形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逐步构建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0年间,我国治淮总投入9000多亿元,直接经济效益4.7万亿元。淮河两岸从备受困扰的重灾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仅安徽省淮河流域累计增产粮食约2569亿公斤,增产棉花约59亿公斤。淮河800年没有直接入海通道的历史被彻底终结……

“刚刚过去的2020年淮河、沂沭河洪水是对70年治淮成就的一次大考。”肖幼说,“淮委和流域相关省区强化预测预报预警,精准调度、联合运用水库、行蓄洪区以及闸坝等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集成效应,实现了无一人伤亡、水库无一垮坝、主要堤防未出现重大险情,夺取了防汛抗洪工作的又一次全面胜利。”

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部署实施38项工程。70年治淮,淮河“上拦、中畅、下泄”防洪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加紧推进,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由水库、堤防、行蓄洪区、湖泊、控制性枢纽和防汛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通过各工程联合运用,已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新时代治淮 水生态系统迅速恢复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治水主要矛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座谈会上,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表示。

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开发,淮河流域河湖萎缩加剧,生态系统失衡。1995年,国务院颁布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此后,淮河流域陆续开展了“零点行动”、淮河水体变清等重大防污治污行动。自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已连续15年未发生大范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淮河干流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

“近年来,淮河水生态系统迅速恢复,曾经一度绝迹的‘土著鱼种’也重新出现了。”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水利行业强监管是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主旋律,新时代淮河保护治理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强监管’这一大局,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以高质量监管成效实现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说。

让淮河成为沿淮人民的幸福源泉

70年治淮,淮河安澜百姓安居是不变的主题。

在安徽阜南县的淮河蒙洼蓄洪区,86岁的刘克义望着重新播种的农田,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历经16次蓄洪,老人如今面对洪水终于不再“提心吊胆”。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黄湾乡保庄圩内,街道宽阔整洁,移民安置房整齐漂亮,居民生活秩序井然,路边牌子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过去淮河一涨水,老百姓就得搬迁转移。如今大伙儿搬进了保庄圩,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凤阳县黄湾乡党委书记陈树宝激动地说。

70年来,千里长淮掀起一轮轮治淮高潮:“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治淮第一坝”石漫滩水库、“淮河明珠”蚌埠闸……一项项水利工程成为流域内人民兴利除患,奔向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坚持党对治淮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淮河治理的根本保证;坚持科学统一规划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遵循;坚持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基础;坚持依法科学调度是夺取淮河防汛抗旱胜利的关键所在;坚持流域团结治水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保障。”座谈会上,回顾70年治淮实践,魏山忠总结梳理了淮河保护治理的宝贵经验。

据统计,70年来,淮河流域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3万公里,建设各类水闸约2.2万座,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拦,中畅,下泄”。70年来,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研判雨情水情汛情,综合采取“拦、泄、蓄、行、排”等多种措施,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探索出一系列科学治水、变“水害”为“水利”的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要现代化。我们力争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的流域现代水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幸福淮河的目标基本实现。”魏山忠说。


经营范围: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技术咨询;环境规划设计;水文分析与计算;环保技术咨询服务;环保技术评估;环境工程设计及施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环境和水质检测;环境监测;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及修复;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及施工;节能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平衡测试;防洪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排污工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Copyright © 2020- 安徽省领域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